光伏行业迎来“洗牌”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如何穿越周期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它对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在2023年的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116个国家签署《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及能效宣言》,提出到2030年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022年的3倍,即装机超过110亿千瓦。
当下,我国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光伏装机量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量首次突破1亿千瓦,全年新增装机量有望达到1.7亿千瓦。我国同时还是光伏产业制造大国,产业链各环节产能均占全球80%以上。
但2023年以来,由于产业链阶段性产能过剩,光伏产品的价格迅速走低,硅料、组件等环节价格甚至已跌破部分二三线企业成本线。伴随利润空间缩小,不少光伏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都面临增速放缓,叠加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外部环境的“动荡”更加考验企业的内生发展动力。
在此背景之下,具有成本、技术优势,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将具备穿越周期更厚实的资本,反之则可能面临更加大的生存压力。光伏行业即将迎来又一次“洗牌”。
2023年是光伏行业风险与机遇并存的一年,据SMM调研显示,2023年1-10月国内多晶硅产量约为120万吨,同比去年同期增幅达到91%。在硅料产能提升、大规模扩产的背景下,光伏上游原材料价格跳水,成本走低影响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工信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1至10月,多晶硅、组件产品价格降幅分别达60%和40%。
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国内外行业企业未来的发展。在国内,高景太阳能、聚成科技、原轼新材、拓邦新能、华耀光电相继中止IPO;与2021年末相比,光伏板块TOP100企业市值已下跌了超过万亿元;年底光伏产业链上部分产品的毛利率已经跌至负数……
国际市场上,奥地利老牌光伏组件制造商Energetica第二次宣布破产;德国Tubesolar以供应链问题为由申请破产;REC集团关闭了挪威Kristiansand和Porsgrunn的多晶硅生产……
中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在光伏产能过剩加剧供给侧竞争的情况下,产业链盈利面临明显收缩,行业将进入新一轮洗牌期。
去年11月,工信部举行的第四次制造业企业座谈会上提出:当前我国光伏行业确实存在一定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风险,但总体属于行业发展正常范围。另有分析人士也指出,当下光伏行业存在产业短期过热过快扩张、中低端产能过剩的风险,不过优质、先进产能仍然短缺,危险与机遇并存。
行业分化的趋势也逐渐显现出来。一方面,部分二三线企业面临亏损、停产。如去年12月下旬,内蒙古某多晶硅公司开始全面停产,且具体复工时期待定。而另一方面,头部企业凭借充足的现金流和技术、成本优势逆势扩产,希望在周期底部成功“抄底”。
就在上述内蒙古多晶硅企业全面停产5天后,通威股份600438)宣布拟在鄂尔多斯市建设绿色基材一体化项目,投资280亿元加码高纯晶硅产能,再次开启逆周期投资。通威股份表示,通威硅料扩产遵循延续性的节奏,鄂尔多斯绿色基材一体化项目分期建设,每期建设工期预计15—18个月,其中一期20万吨绿色基材(工业硅)及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力争2025年12月底前建成投产,二期项目依据市场条件择机启动。
行业发展难免遭遇周期“风浪”,但总会有前瞻性视野的优质企业无惧风浪脱颖而出。他们在大浪淘沙中强壮自己的体魄,也给予行业穿越周期的信心。
2023年,在宣布投资鄂尔多斯绿色基材一体化项目前,通威还相继投资了广元绿色基材项目,乐山及峨眉山拉棒、切片、电池片项目,以及通威太阳能全世界创新研发中心等项目。密集的投资节奏体现了其掌舵者刘汉元的逆周期投资理念。
自2006年进入光伏行业以来,通威曾多次凭借行业低谷期的逆势投资在业内成为焦点。
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欧美光伏市场萎缩,原材料价格高位跳水,当时严重依赖于国外市场的中国光伏企业大量破产。通威稳扎稳打分多次逐步建设起其首个多晶硅项目。
5年后,刚熬过金融危机的中国光伏行业又面临欧美“双反”的联合绞杀,一大批依赖于欧美市场的中国电池、组件企业走向破产。通威逆势投资8.7亿元收购全球太阳能电池片项目单体顶级规模企业合肥赛维,成功切入电池片环节。
在随后的2018年“5·31”新政和2020年的全球经济冰封期,通威又相继投资包头一期、保山一期、乐山二期等高纯晶硅项目,成功抓住2021年开启的硅料价格上涨周期,成为全世界产能顶级规模的高纯晶硅生产企业和全球出货量最大的太阳能电池企业。
2023年以来,随着各生产环节价格下行,光伏行业开启新一轮下行周期。但通威未雨绸缪,自2022年下半年开启光伏组件环节的规模化布局,夯实产业基础,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垂直一体化布局熨平产业周期。
尽管在光伏产业链全线阶段性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一体化布局是否能真正起到平移利润、平滑业绩波动的预期效果,在行业内仍有不少争议。但事实上,从各大光伏企业2023年三季报中,能够准确的看出通威的一体化战略已初显成效——虽然面临业绩增速放缓,但通威仍然是营收和利润最高的光伏企业,在五大硅料龙头中,所受到的业绩波动也最小。
据了解,截至2023年,通威高纯晶硅年产能超42万吨,太阳能电池年产能达90 GW,组件产能达63GW,已有产能和规划产能皆为行业内最高水平。
此外,在光伏产业从P型向N型转变的当下,通威已开启大刀阔斧的产能提升改造。今年以来,通威多次启动技改,全面布局TOPCon、HJT、XBC等N型电池技术,用于半导体产业的电子级多晶硅已实现海外出口供货,显然已为光伏行业下一轮“王者争夺战”做好准备。
40余年来,从水产饲料行业一路成长为世界光伏巨头,多次跨越行业周期的案例被奉为光伏“传奇”,但刘汉元却认为通威没什么“故事”。把擅长的事持续做好,在行业周期变动中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智,就是刘汉元眼中的成功“秘诀”。
正如任何伟大的故事都源于平凡,看上去平淡无奇的过程,线余年从始至终保持专注和清醒。
事实上,40余年来,刘汉元曾有很多机会跨入更多行业,凭借已有的资本和行业风口赚一波“快钱”,但刘汉元没有在短期繁荣的利益诱惑下迷失。
例如2008年,当刚刚投产的多晶硅产能面临亏损时,国内正处于互联网行业的爆发期。手握资本的刘汉元可完全“及时止损”,毕竟当时并没有“碳中和”概念。但刘汉元认定光伏将是未来人类能源的“第一主角”,选择将资金投入到前景不明的多晶硅技术改造中。
而在此后的十余年中,“金融热”“地产热”一波波飘过浮躁的产业界,刘汉元依旧坚守实业的初心,才终于在“碳中和”的浪潮中迎来行业的风口。当人们看到新能源行业的风光时,却鲜有人去探究这些企业家们已在无人知晓处坚守了20年。
“在每一个行业里面,只有聚势聚焦,然后做专做精,才有机会做强。做强才能够真正做大,做大才能够稳得住。”对于刘汉元来说,只有在行业里占据前3名,甚至是要位居第一的时候,才能够扩张。
这种专注也来自于刘汉元对行业和企业自身的清醒认知。“外界认为行业有机会时,通威总好像突然就站了起来,抓住了盈利机会,这其实是理性控制节奏和规模、回避和减少风险的结果,也是通威几十年中一直在做的事。”刘汉元坦言,对风险的把控始终是他的“第一要务”。
刘汉元曾说,通威进入光伏行业早了20年。如今来看,正是20年前的提前预判和20年中的坚守,成就了如今的全球光伏龙头通威。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光伏行业的发展空间还远远看不到头。在以刘汉元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企业家的努力下,光伏产品的价格下降使我国能源转型更具条件,“双碳”目标完成也更具有成本优势。刘汉元也预判,2024年将是整个行业,国内及国外全球应用量进一步快速上升的一年。(彭礼旭 张夏桐 图片由通威集团提供)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