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可期
松原,松嫩平原上一座年轻的城市,位于吉林省西部、科尔沁草原东端。1992年依托吉林油田设立地级市,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892.72亿元,经济体量和人口规模均领跑吉林省第三方阵。
松原,又有远近闻名的“金字招牌”。查干湖宛如一方明镜,映照出这座资源型城市谋求振兴发展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之旅。
2018年9月26日,习考察查干湖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这条路要扎实走下去。”
“对松原的殷切期待,就希望我们充分的发挥自身优势,努力突破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因地制宜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松原市委书记李晓杰说。5年来,松原人民牢记嘱托,乘东北全面振兴之东风,用足用好生态资源禀赋,奋笔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与保护相得益彰的松原答卷。
查干湖,水域面积约420平方公里,是吉林省最大的天然湖泊,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查干湖为核心,星罗棋布的泡沼、湿地水脉相连,成为汇接松花江与嫩江的重要水网,是调节吉林西部气候的关键生态群落。
谁能想到,仅在半个世纪前,眼前的北国水乡还是风沙漫天、盐碱开裂的枯涩之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连年干旱断流,查干湖湖面逐年缩小,1978年水域面积仅余不足50平方公里,区域生态严重恶化。“没进松原府,先吃一嘴土”,那段干涸的记忆,依然镌刻在松原人的内心深处。
不远处的引松广场上,傲然屹立着由3个“人”字组成的引松工程纪念碑,彪炳着一段生态保护的恢宏往事。为了救活濒临枯竭的查干湖,松原人民手抬肩挑,历时8年,终于在1984年挖通了长达50多公里的人工运河“引松渠”。自此,乳汁般的松花江水源源流入,查干湖重获新生。
有了水,就有了鱼,有了庄稼,有了生机和希望。“‘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人类生存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松原人民对的嘱托最是感同身受,一座湖与一座城的命运,是如此休戚与共;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是如此须臾不可离分”。松原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强深情地说。
进入新时期,随着查干湖冬捕蜚声中外,人们对湖水的期许也从“有没有”升格成“好不好”“清不清”。由于上游水系流经盐碱地带,携带大量总氮、总磷和氟化物入湖,加之周边农田灌区退水导致化肥农药残留,湖水污染困局待解。
流水不腐。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查干湖水体污染问题,吉林省统筹上下游、左右岸,放眼全流域、广覆盖,研究制定了《查干湖治理保护规划(2018—2030年)》,畅通查干湖与周边水体大循环,让“死泡子”变成“活水湖”。
其中关键一招,就是依托吉林省西部河湖连通工程,以查干湖为核心,通过河道治理、引水灌溉、生态修复等工程,调配利用洪水资源和灌溉回归水,实现松花江—查干湖—嫩江水体连通和动态循环。
查干湖主体所处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满都拉说,通过打造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的黄金水道,对区域内的湿地、湖、泡、水库进行补水和调水,为查干湖补充优质水源、替换劣质水体,从根本上改善了水质。
盘活水资源,改善水环境,涵养水生态。2022年底,松原市完成河湖连通工程建设,查干湖动态循环水系基本形成,交出了一张精彩的生态保护成绩单:累计投资26.7亿元,实施查干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项目24个,水质连续3年保持在Ⅳ类标准,水域和湿地构成了相生相长的“生命共同体”。
水生态改善为渔业资源涵养和开发奠定了基础。据统计,查干湖现有鱼类68种,水域生物多样性日渐丰富。
习考察查干湖时,祝愿渔场职工“年年有鱼,年年有余”。查干湖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凤林说,“的关怀让我们倍感振奋,思路顿开,‘有鱼’和‘有余’,就是要把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互为促进”。
实践中,松原人摸索出“以水养鱼,以鱼净水”的生态秘籍。每年春秋两季投放近千万尾鱼苗增殖放流,鱼苗以水中的浮游动植物为食,有效净化了湖水水质。如今,查干湖鲜鱼年产量5000吨,年均消减氮12.7吨、磷0.65吨,鱼肥水美相得益彰。
“渔把头”马文岩是查干湖冬捕渔猎文化非遗项目第21代传承人。“查干湖的鱼为啥好吃呢?”马把头兴奋地说,“查干湖水质好,鱼的营养就好;湖面多风,鱼在水浪里运动多,肉质就好。这湖水,这条鱼,都活了!”
随着查干湖水域生态不断改善,松原年均降雨量明显增多,地表植物渐次生长,湿地面积持续增加,被精心打造成百花争艳的锦簇景观。
在查干湖景区北部的契丹岛百花园,紫色花海一望无际。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生态保护局局长赵云江说,“这是马鞭草,全草可供药用,还能提取精油。百花园种植了上百种花卉,把赏花游园、湿地保护和药用原料结合在了一起”。
玉龙湿地则是另一番韵致。这里种植了万亩荷塘,每逢夏秋,风荷凌举,美不胜收,景区依此组织的圣湖荷花节活动深受游客喜爱。荷花、蒲草等水生植物既能净化水质,还能向荷叶宴、荷花茶、莲子制品等产业延伸。
荷花的浇灌用水来自查干湖旅游岛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厂,厂长周建阳介绍,“污水净化后可达一级A类标准,作为浇灌和绿化用水注入景区”。
水质好转,湿地扩大,查干湖成为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补给站。在野鸭湾湿地公园,绿头鸭畅游水中,湖间沙汀上,大雁鹅和湖鸥在日光里悠闲地梳理着羽毛。
近年来,查干湖周边湿地成为鸟类栖息的乐园,鸟类品种增至276种。“2023年首次观测到‘鸟类中的大熊猫’东方白鹳安家筑巢,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青头潜鸭也从3只增加到了45只。”松原市林草局四级调研员武跃猛如数家珍。
数字化技术让保护区管理更具智慧,查干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杨敬爽说,“保护区布局了监控天眼、地面巡护车辆和渔政用船、空中无人机等全方位数字化系统,天、地、空全覆盖,实时掌握鸟类状态,监测种群变化”。
以查干湖为引领,松原全市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慢慢地加强,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地质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区11个,丰富的生态要素和生态资源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厚重底色。
查干湖,以冬捕闻名遐迩,从辽金时代延续至今。每年冬季,都有大批游客涌入这个“中国北方最后的渔猎部落”。随着渔把头一声威凛的“上冰”,冬捕队伍向冰面进发,祭湖醒网、扭矛走钩、冰下行网、马拉绞盘、拉网出鱼……万尾鲜鱼腾出冰湖,这是渔民的丰收,更是自然的馈赠。
松原人民时时不忘“守护好查干湖这块‘金字招牌’”,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冰天雪地和绿水青山都变成金山银山。今年初,前郭查干湖景区被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带动吉林西部旅游的新动能。
“冬捕在查干湖,查干湖在松原”——松原市以查干湖冬捕为最大IP发展特色文化旅游。2023年底启动的查干湖第22届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盛况空前,单日接待游客突破12.6万人,创历史新高。
得益于湖水持续改善,“查干湖”鱼相继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在查干湖渔业有限公司鲜鱼加工车间,供销部部长说,“一条大鱼动辄十几斤,过去都是整条直寄,现在我们新增分割鱼,不同品种配成礼盒,给消费者更多选择,渔场年销售额可达5500万元”。
最“豪横”的卖鱼当属冬捕节现场的头鱼拍卖。头鱼是每年冬捕第一网鱼中最大的一条,拍卖价格从2002年的888元一路飙升至今的数百万元。查干湖生态环境保护慈善基金随之成立,头鱼拍卖所得全部用于购买查干湖增殖放流鱼苗,推动渔业永续发展。
在查干湖景区游客中心,游客张先生欣喜地展示刚给孩子购买的立体拼图,“拼成鱼的形状后,放在水里还能游起来,很有创意。”这款名为“查干小胖”的益智类拼图获得2023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是由松原本地企业鼎润文化民族事业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的。
鼎润文创产业园里“指尖上的渔猎文化”——鱼皮画深深吸引着每个来到这的人。一幅幅用熟制鱼皮缝制而成的画作,饱满立体、栩栩如生地再现冬捕盛景。鼎润文化总经理徐毳说,“鱼皮画是吉林省非遗项目,多次作为松原礼物走向世界”。
查干湖,不只是冬捕。松原市深挖生态资源,精心布局“春捺钵、夏赏荷、秋观鸟、冬渔猎”四季旅游和“十二缘月”系列文旅活动,月月都有新看点。
查干湖生态旅游集团董事长孙臣说,有时候,一天能对接十几个项目。“考察之后,我们重新编制了查干湖旅游发展规划,并将原来的旅游集团更名为生态旅游集团,结合四季时令和生态资源,主打生态旅游项目。”
为提高旅游的体验性、丰富度和吸引力,查干湖上线了亲水乐园、旅拍露营、研学中心等20多种生态旅游新业态。“湖很大,水很美,关键还得留住人。”孙臣坦承,“琢磨一些留人过夜的项目,对景区发展很重要。”
生态资源和体育元素碰撞出了火花。2023查干湖环湖马拉松赛共有5337人参赛,却成功引流51264人次,赛事当天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近5000万元。赛事组委会负责人刘凯说,“参赛选手需要提前一两天来熟悉场地,许多人还会自带观众,都是景区潜在游客。组委会提前在赛道起终点设置商贸街区,留住选手,拉动消费”。
数据显示,全国至少有300个城市举办过马拉松赛事。“查马”优势何在?刘凯说,“查干湖是我们最大的品牌,好生态是我们最大的底牌”。
查干湖生态旅游实践像一盏灯,照亮了松原一区四县(市)全域旅游发展。“以一湖带一城,打通文、旅、体、商、农多个领域。”松原市文旅局局长李丽娜说,哈达山森林秘境营地、乾安泥林国家地质公园、长岭航空营地、扶余不夜城等,都已成为耀眼的松原名片。
沿着查干湖生态小镇步道,游客可直达查干湖景区东大门,沿途近赏湿地美景。“步道是用70%的秸秆和30%的生物质板材制成的。我们最大限度使用清洁能源、各类生物质资源和低耗能设备,致力建设零碳小镇。”查干湖生态小镇综合协调负责人张冠楠说。
为缓解旅游开发给查干湖中心区带来的环保压力,松原市将大批服务配套设施迁出,在景区外围规划建设查干湖生态小镇,“用景区吸引人,用小镇留住人”。
“用小镇留住人”,无疑需要更优质、更丰富的旅游服务产品。生态小镇融合自然生态与文旅康养、商贸休闲、会展演艺,按五星级标准打造温泉酒店项目,规划建设适合亲子游玩的千年渔猎部落主题乐园,用更多创新项目为流量赋能。
留住人的前提是吸引人。近年来,松原市加大旅游推广力度,扩大重点客源市场,与更多城市通航直达,还有旅游专列直达生态小镇。2023年,松原市接待游客2150.0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7.35亿元,两项指标均为2019年的2倍左右。
在紧邻景区的西索恩图村,屋舍俨然,道路整洁,鱼馆、民宿招牌鳞次栉比。“村里的饭店、民宿有96家,去年国庆假期几乎家家爆满。”西索恩图村党支部书记王祥说。
赵宇就是“村民变老板”的佼佼者。她家的“龙德祥渔庄”开张11年来,从最初的三间小瓦房发展成两家酒店,营业面积2000多平方米。赵宇感慨,“都说靠水吃水,查干湖越来越美,游客慢慢的变多,我们就靠这个过上了好日子”。
2023年,查干湖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03.9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55亿元。
很久以来,提起松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石油生产基地——吉林油田。松原因油而建、因油而兴。
石油经济一柱擎天,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隐隐的“不安”。高峰时期,石油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九成以上,国际油价一有“风吹草动”,松原经济就会“打摆子”。经过60多年开发,吉林油田丰度和产出日渐式微。采油成本高企,叠加国际油价波动等影响,2015年以来吉林油田连续7年亏损。
改变迫在眉睫。松原市全力践行习重要指示精神,快速推进传统能源提质增效、培育壮大绿色低碳新动能,“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查干湖湿地,芦苇摇曳、水鸟怡然,亚洲最大陆地采油平台——吉林油田新立采油厂16号平台镶嵌其中,静静地开采着石油。
覆盖56口油井,控制地下含油面积400万平方米,地上井场面积却只有1.8万平方米,比传统井场永久征地面积减少80%,石油采收率提高8.7个百分点。“传统布井位置分散,采油平台把多口井集中起来,节本增效成果显著。”吉林油田新立采油厂一级工程师刘可新说。目前,吉林油田已建成22个集约化大平台,整体能耗降低25%。
平台化集约布井可以“挤”出效益油,但要实现经营根本好转还得寻找新的增长点,吉林油田毅然选择进军新能源。
2023年8月,新立采油厂Ⅲ区块光热系统并网运行,标志着亚洲最大陆上采油平台集群零碳示范区建成投运,我国第一桶“零碳原油”在此诞生。
“油田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捕集,通过‘绿电’注入地下‘驱油’,提高采收率的同时,实现零碳排放,产出‘零碳原油’。”吉林油田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丛二丁说,减去高能耗、加上绿动能,老油田焕发新活力。2022年12月末,吉林油田实现上市与未上市“双扭亏”、账面与预算“双盈利”。
脚下有石油,头顶有风光。让城市经济“绿”起来,松原不忘抓住风光资源,增强绿色动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松原有潜力、有机遇。
潜力在于,松原风光资源丰富,风电可装机量约2300万千瓦,光伏可装机量约1500万千瓦,分别占吉林全省资源总量的33.3%和32.6%。
机遇在于,近年来,吉林省着力利用风光资源,打造“陆上风光三峡”,松原被列为吉林省西部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的核心城市之一。
过去,不乏有地区出现投资过剩、弃风弃光现象。“在求快的同时,必须求稳求长远。”松原市能源局副局长说,松原从一开始就按照全产业链思维布局,力争发得出、用得好、造得了。
“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曾经让人颇为无奈的松原大风,如今成了被追捧的财富。
香港中电集团,专为“追风”而来。早在十几年前,因看中松原丰富的风能资源,中电集团分两期投资建设规模99兆瓦的风电场。2021年,中电集团抓住松原全力发展新能源的政策机遇,投资7.34亿元,建设规模为100兆瓦的三期平价项目。“松原转型发展,为我们大家带来了‘绿色商机’。三期平价项目2022年全年总发电量390GWh。”中电乾安网新风电有限公司厂长张子富说。
风光互济,多能互补。一块光伏板一天能发多少千瓦时电?置身在光伏板叠立的“蓝海”里,乾安县祥安新能源有限公司光伏电站站长寇奚闻说,2.5千瓦时,11万块光伏板一年发电量可达9000万千瓦时。“板上发电,板下水域还养着鱼。”寇奚闻说,这叫“渔光互补”,光伏板的遮挡能减少水分蒸发,抑制藻类繁殖,实现渔电双丰收。
“风光变能源”不难,难的是“风光变现”。新能源产业要立得稳、用得好,拓展“绿电”应用场景是关键一环。
2023年9月26日,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项目正式开工。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松原新能源就地消纳有了一条可行通道。
“如果简单地发电卖电,将生产的‘绿电’全部外送,等于把大部分价值送了出去。”能建绿色氢氨新能源(松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翔说,氢能产业园“源网荷储”一体化,自建800兆瓦风电光伏新能源,产生的绿电90%自用,用来生产氢、合成氨和甲醇。通过“绿电”和化工的耦合,变“电力输出”为“产品输出”,把产业价值真正落在了当地。
自动上料、焊接、叠层……历经10余道工序后,一块块550W光伏板成型下线。
“高峰期我们每天生产光伏板1万块。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2亿元。”正泰集团松原市新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行政外联管理王玉强说,来松原投资生产,既是看中了当地完善的产业链布局,也是被松原的求“绿”之心所感动。
从“风光发电”到“风光制造”,松原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蓄能起势。中车、正泰、吉林油田等百亿级风光发电、装备制造项目相继落地投产,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追风逐光”的松原还有更远大的志向: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年发电量突破620万千瓦时,占全省的40%;年产风机2万台套、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5万套,占全省的60%;新能源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0亿元,年实现利税40亿元。
地处“黄金纬度”,卧“三原”、汇“三江”,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孕育出粮仓、肉库、鱼乡的丰饶松原——2023年,松原市粮食产量突破156.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松原人“吃得饱、吃得好”,但始终难言“富裕了”。看产业,农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结构单一;看品牌,叫得响、认得出、立得住的农业品牌少之又少。守着好生态、好物产,却一直居于产业链末端。困局怎么破?
2020年7月,习在吉林考察时指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松原思之于心、践之于行:沃土良田,只有回归生态,寓于产业,才能幻化出无限可能。
对松原人来说,黑土地是倚仗、是命脉。保护好黑土地的“健康”,任何一个时间里都不能松懈。
每逢秋季,刚刚收割完的玉米地上总会披盖厚厚一层“秸秆被”。“这叫‘秸秆还田’。”宁江区杨家村党支部书记黄艳雨说,秋收之后,将玉米秸秆覆盖还田,防止风蚀水蚀、抗旱保墒,秸秆腐烂等于给黑土吃了“营养餐”,能使黑土耕层变厚,地力增加,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将农田变良田,离不开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高”在哪?在长岭县流水镇四间房村,田间点缀着机电井和平整的机耕路。“以前种地,全靠柴油机抽水,费用大、利用率低。”村党支部书记陈占超说,现在田里打井铺路,还配套了电力设施,打开机井连接管道随时能灌溉,一公顷地光浇水就能节省500元。
“走一条集约、高效、安全、可持续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路。”大遐畜牧场党委书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子良说,大遐畜牧场是乾安县玉米主产区之一,过去耕种方式传统,化肥农药依赖重。2019年,公司集约1万亩耕地进行示范化经营,全部推广大垄双行、水肥一体化等绿色种植技术,增产增效明显:平均亩单产由1600斤提高到2000斤,每亩纯利润增加297元。
多产粮、产好粮,也不能只产粮。“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农业不成链,到头不赚钱。”
如何变绿色为效益,让好资源转化成好产业?在希望的田野上,松原寻找解锁的“钥匙”:减少原字号,做大精深加工,推动产粮大市向产业强市转型。
一根市场价0.8元的玉米,速冻后能卖1.5元,加工成鲜食玉米能卖2.5元,而包装成鲜食玉米礼盒,有的品种10个能卖98元。在禹稷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农产品加工让玉米身价大涨。
“为确保一个‘鲜’字,种植上,我们实施水肥一体化,减少农药用量;加工上,从采摘到包装成袋,全程不超过两小时。”公司经理张启明说,他们将鲜食玉米搬到线万单从这里奔赴全国人民的餐桌。
同样是加工玉米,嘉吉生化有限公司则主打精深加工。一车车玉米运进来,变成玉米淀粉、高果葡糖浆、麦芽糖浆、糖醇等多个产品输出去,市场价值大幅度的提高。“粮食就地加工转化,既方便了农民卖粮,又稳定了粮价。”公司CEO高玉凤说,嘉吉生化每年可加工处理200万吨玉米,相当于松原全市年产量的三分之一。
农产品加工由“初”转“精”,农业产业则实现了链条式发展。近年来,松原市着力打造玉米、水稻、杂粮杂豆、生猪、禽蛋、生态渔业和果蔬等八大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业出售的收益突破500亿元。
“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2015年7月,习在吉林考察时殷殷叮嘱。紧跟指引的方向,松原坚持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创建绿色农业基地,培育区域公用品牌。
品牌的背后是品质,品质的前提是品种。“以前我们对绿色有机的理解有偏差,以为认个标、挂个牌就可以了。结果市场不认可,品牌始终没打出去。”二马泡绿色米业集团总经理肖会智说,这几年,他们从源头抓起,培育更适宜当地天气特征情况的水稻种子;创新会员制销售模式,会员认养一亩地,大米就能送到家……如今,公司有机订单水稻基地6000亩,带动580户农户种植,预计农民年增收约350万元。
因为盛产“四粒红”花生,扶余市三井子镇——曾经并不起眼的农业小镇成为全国杂粮集散地。每年来自黑龙江、内蒙古、山东等地的花生交易商定期在此交易,高峰时日交易量近千吨。
以“四粒红”交易为支点,扶余市努力撬起品牌链、产业链。2023年4月,扶余市东旭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获批郑交所指定花生车(船)板交割服务机构,实现吉林省花生期货交割库“零突破”。公司经理孙一荧说,借此契机,东旭又投资2.3亿元建设扶余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吸引农产品加工公司入园,形成“交割基地—定价中心—市场开发—产业集聚”一条龙发展。
大地增绿,产业增效,品牌增多,农民增收。松原已培育绿色农业基地137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519个,辐射带动300万亩,2023年农村人均收入达17898元。
生态好、风光足、黑土地、大粮仓……松原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具有很大潜力,也面临着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发展的许多共性和特性问题。
“要清醒看到,与的殷切嘱托相比,与高水平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东北先发地区的成效相比,松原要真正的完成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可持续振兴,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吉林省委政策研究室原一级巡视员李林说。
看总量——2023年,松原地区生产总值近900亿元,绝对值与长春市和吉林市差距依然较大,要关注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塑造差别化优势,慢慢地加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看结构——2023年,松原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仍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54.5%,“一油独大”局面犹存。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高新技术和新兴起的产业占比不高,生态资源兑现经济价值的渠道不多等问题亟待化解。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看环境——松原地处东北腹地,冬季漫长,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局限了项目落地和建设。除了自然环境制约,还要直面社会对东北地区营商环境的质疑与担忧,尤需强化市场意识、服务意识,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让投资兴业更加活跃。
看后劲——人口、人才流失,一度是东北之痛。振兴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松原市只有职业技术学院一所高职院校,仅靠本地培养的人才难以支撑振兴发展需求,必须以更大力度、更活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鼓励东北各地,“咬定目标不放松,敢闯敢干加实干,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
绿色发展不是一句空话,松原市要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发挥风光资源优势,支撑可持续振兴,必须有重点项目带动。为了促使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项目早日落地投产,松原市只争朝夕,打破了东北冬季不能室外施工的“魔咒”。
2021年11月,中车与松原市签署意向性协议。这是一个总投资450亿元、松原建市以来最大的单体产业项目,可是,对于一纸意向性协议来说,时间是太大的变量。为了争取主动,松原市决定冬季就动工建设。
松原市成立项目专班,顶着严寒吃住在工地。宁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玮东回忆说,2022年2月11日开工手续办结当天,工地进行打桩试验,当时土地冻层2米多厚,桩机迟迟不能下探。经反复研讨论证,工地决定“先钻后打”。“夕阳西下时,首桩以300吨压力成功打入地下19米。那一刻,现场沸腾了。”最终,中车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100天,从开工到产品下线天,开创了“松原速度”的传奇。
如何过好营商环境这道关?松原用实打实的成绩单说明了一切——2023年,拥有212万非流动人口的松原市,实有经营主体突破33万户,同比增长10%。2023年,松原市1580项审批事项审批时限平均压缩86.9%,成功获评全国第四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近年来,松原市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四级书记抓营商环境”工作机制。“我们充分的发挥生态和资源优势,通过科学规划、产业配套和优质服务,吸引各类经营主体前来投资发展。”松原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强表示。
吉林中车风电叶片工程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刘慧讲述了政府为帮助中车风电运输风车叶片、“退避三舍”改造道路的故事。公司制作的风车叶片长达百米,如何满足运输车辆的转弯半径,把加长叶片运出去?
2023年3月初,由宁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牵头,十几个部门现场会商,确定实施扩宽路口和拆除环岛的改造方案。“那时冻土层还没化冻,经过20多天紧张施工,移栽了5000多棵树、拆除了几十处路灯、改造了7000多平方米路面,甚至连宁江区委50多米的围墙都拆了,运输风车叶片的车辆终于一路畅通。”刘慧说。
“良禽择木而栖。”良好的生态和宜居环境,大有可为的创业和职业成长空间,吸引了慢慢的变多优秀人才落户松原。
项目招徕人才。正泰集团松原市新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玉学是吉林长春人,先后在江苏、浙江、山东等地的太阳能光伏企业工作。2022年,他获知正泰集团要在松原建光伏设备制造工厂,便递交简历、参加面试,当年10月来到松原,担任新工厂负责人。“松原的项目多、发展氛围好,我想为家乡发展做点贡献。”王玉学说。
机遇吸引人才。临近晌午,在查干湖北湖码头,曲三妹的渔港农家乐已经架起大铁锅,准备炖鱼待客了。曲三妹是土生土长的查干湖人,大学毕业后在长春打工,眼瞅着查干湖人气越来越旺,便于2013年返乡创业,主营全鱼宴和生鲜电商。“在家乡一样能实现人生梦想。”如今,曲三妹给自己定下新的“小目标”,“争取一年卖上百万元!”
机制汇聚人才。设在松原市政务服务中心的“人才之家·项目专班”是抓人才与抓产业一体推进的重要载体。2021年起,松原市从市直部门抽调干部集中办公加大招商引智力度,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组建人才工作站和松原商会。目前,已有4300多名域外松原籍人才和660多户松原籍企业家加入“一站一会”,为松原发展带来丰厚的项目和人才。
“松原将牢牢把握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历史机遇,积极振奋‘闯’的精神,大力弘扬‘干’的作风,不断探索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得益彰的松原路径,推动振兴发展实现新跃升。”松原市委书记李晓杰说。